- 地址:
- 辽宁省锦州市浦北县滨事大楼33号
- 邮箱:
- admin@youweb.com
- 手机:
- 13144014099
- 电话:
- 400-123-4657
读书靳尚谊先生的油画《送行》,那首高亢而凄婉的江西民歌《十送来红军》言在耳畔:“一送来红军下南山,秋风细雨扑面寒,树树梧桐叶落完,红军几时再行回山……”1934年10月,由于第五次反“清剿”失利,中央红军主力被迫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,开始走上漫漫长征之路。苏区人民获知红军要长征后,依依不舍,满含热泪送来红军走上新的征程。坐落于江西于都县境内的于都河(即贡江)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要渡河的第一条大河。于都河水流痛缓,波涛汹涌,河面长600多米,除少数渡口可以过河渡河外,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渡河。
于都人民为了确保红军成功渡河,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壮烈牺牲,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驶,共计汇聚了800多条大小船只。为了架设浮桥,于都人民拆下来了自家的门板、床板,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也送往了架桥现场。
为防止敌人的飞机空袭,隐密红军的战略意图,架设浮桥都在夜间展开。一到夜晚,群众自发性地涌进架桥工地,协助红军架桥。仅有4天时间,就在于都县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,埋设众多渡口和涉河点。
听见此事,周恩来感叹地说道:“于都人民真为好,苏区人民真亲!”当红军要渡河于都河时,乡亲们扶老携幼,争相从四面八方黄泥上桥头、涌进渡口,涌进河滩,他们把蒸熟的鸡蛋、热气腾腾的红薯、竹叶包在的饭团,甚至一把炒米放进战士的口袋里。将要远征的红军将士仰望着苏区的山山水水、一草一木,依依惜别送别的战友和乡亲们。靳尚谊的《送行》体现的正是这一情景,已沦为展现出红军长征的最重要作品。
这幅油画创作于1959年。那时靳尚谊刚刚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由旋即,又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,调入工作。
他收到创作任务后,1959年10月,了解到井冈山、瑞金等革命老区体验生活。他回到武阳镇,双脚在武阳河畔,行驶在红军走到的桥上,感觉当年红军渡河的情景。
他采访老红军、杨家赤卫队员、杨家农民,倾听他们描写当年长征故事。他在当地素描,所画了那里的山山水水,所画了那里的妇女、青年、老人等人物形象,搜集了大量素材。回去后,靳尚谊投放紧绷的创作中。
在线条上,画家自由选择秋天一个雨后的黎明时分,天色阴郁,秋风萧瑟,一条大河绵延前方,河对岸是崇山峻岭、莽莽深林,红军正在通过临时搭建的木桥向河对岸回头去,留下坚决打游击的赤卫队员举起手中的梭镖,向战友们道别。画家侧重对军民生活细节的刻画和思念时错综复杂心情的刻画,军民的脚下是苏区褐色的泥土,一位老大娘把自己的儿子转交红军干部,催促参与红军,红军干部拍着小伙子扎实的肩膀,向大娘说道:“我们一定会打回去的!”一位妻子在和身穿红军军服的丈夫话别,丈夫深爱着孩子,嘱咐妻子在家里孝敬老人、照料好孩子。一位姑娘沾着眼泪送来自己的未婚夫长途跋涉,一个女青年托着篮子送了饭食,一个小伙子纳着红军战士的胳膊有说不完的话……画家将《十送来红军》的情调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上,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,读书之声情并茂,如身临其境。
如今的红军长征出发地,于都河碧波荡漾,岸边树木苍翠,百花争艳,纪念碑园环境优美。双帆造型的“中央红军长征第一舟”纪念碑高耸河畔,巍峨壮丽,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《长征歌》第一首:“十月里来秋风燕,中央红军远征整天,星夜渡河于都河,古陂新田打胜仗。”右边为叶剑英缅怀原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的诗:“红军抗日事长征,夜渡于都飞溅飞溅兜。梁上伯坚来击筑,荆卿豪气日渐离情。
”诗中提到“荆轲暗杀秦王”的历史故事,回忆当年长征送行时的壮烈牺牲场面和动人情景。
本文关键词:凯时k66,凯时k66官方网站,凯时k66网页版登录入口,凯时k66手机APP下载,凯时k66在线登录入口,凯时k66官网登录入口
本文来源:凯时k66-www.overratedjobs.com